百老汇官网







      主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资讯

      【健康科普】人血白蛋白使用常见误区

      2023/11/6 浏览次数: 点击:1959
      人血白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 ,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、运输解毒、营养供给等功能。但是,白蛋白的使用存在很多误区 ,下面百老汇官网来看看。

      1、白蛋白常用于哪些疾病?
      白蛋白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:失血性创伤、烧伤导致的休克;脑水肿 、颅压升高;肝硬化 、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;低蛋白血症;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;心肺分流术、烧伤 、血流透析等手术或治疗的辅助;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。

      2、白蛋白的用法用量
        白蛋白应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,可用 5% 葡萄糖注射液或 0.9%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,注意不能用注射用水稀释。开始时滴速缓慢,逐渐加速至每分钟不超过 2 mL 。  使用剂量由医师决定 ,一般因休克可直接注射 5 ~ 20 g,隔 4 ~ 6 小时重复注射 1 次。烧伤患者可根据公式估算所需剂量:  所需白蛋白剂量 g =(所需总蛋白 g/L - 实际总蛋白 g/L) × 血浆含量 L × 2。  例如 :一个体重为 70 kg 的患者 ,要把总蛋白从 35 g/L 升至 50 g/L,需要补充白蛋白:(50 - 35) × (40 × 70/1000) × 2 = 84 (g)即需要输注 20% 白蛋白注射液 420 mL(50 mL:10 g/支)。  治疗肾病及肝硬化等慢性低蛋白血症时,可每日注射 5 ~ 10 g,直至水肿消失,血清白蛋白正常。

      3 、输注 10 g 白蛋白能升高多少血清白蛋白?
        健康成人体重的 4.5% 是血浆。对于一个 60 kg 的人来说 ,输注一瓶 20% 的人白蛋白 50 mL (10 g),在未分解前,能提高血清白蛋白 3 ~ 4 g/L。  但实际上 ,输注后的白蛋白会随着时间、个体、疾病等因素而减少 。  因为 :  营养不良时,部分白蛋白会转化为能量;
        肾功能不全时,部分白蛋白会随尿液排出 ;
        原发疾病未改善时 ,部分白蛋白会渗漏到组织间隙。
        所以,输注白蛋白后,血液中留存的白蛋白量是不确定的 。

      4、使用白蛋白的注意事项
        不要冻结;  有脱水者应同时补液;  摄入能量不足时,应先补充热卡;  过量注射时,应监测血压 、脉搏、中心静脉压、肺动脉楔压 、尿量、电解质 、红细胞压积、血红蛋白等指标,防止脱水、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;  妊娠期妇女慎用;  过敏反应时,应及时给予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药物,严重者应缓慢肌注肾上腺素,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。

      5、临床使用白蛋白的3个误区
       白蛋白不是营养药物,不能改善营养状态和提高免疫力。白蛋白缺乏必需氨基酸,不能合成人体蛋白,而且进入人体后需要分解代谢,半衰期长达 20 天。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加强肠内和肠外营养 ,氮源应选用平衡氨基酸制剂。输注大剂量白蛋白反而可能干扰免疫功能 ,因为白蛋白制剂中含有微量内毒素、血管舒缓素 、微量 α1-酸性糖蛋白等物质 。 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不一定是输注的指征。血清白蛋白浓度与预后无关,提高浓度只能减轻症状。有指南推荐,只有血清白蛋白极低(< 15 g/L)的危重患者才需要输注。对于单纯的低蛋白血症 ,若无休克、腹水、内膜炎、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,一般无需使用。
        输注白蛋白后,不是必须静推呋塞米。但是对于低蛋白血症导致的浮肿患者,在提高胶体渗透压后,使用利尿剂可以快速消肿。对于肝肾疾病患者,可以先适当补充白蛋白,再使用利尿剂,可以促进水分排出,减轻心脏负荷 。

        总之 ,我国临床上应规范使用白蛋白,避免滥用 。医师应根据证据和患者情况,限制使用范围。科学合理地使用白蛋白制剂,可以节约医药资源,保护医患利益。
      025-52644600






        XML地图